品种来源:该品种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育成,组合为克95RF6-627-4//克丰6/克87-266,品种代号克02-1331。
特征特性:中晚熟,从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为88天左右,株高100.9厘米,穗长8.4厘米,无芒、白稃、赤粒,千粒重37.3克,容重806.9克/升。苗期抗旱,结实期耐湿,秆强不倒,高抗秆、叶锈病,赤霉、根腐病轻。
品质特性:2004年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(哈尔滨)分析,蛋白质含量14.0%,湿面筋含量为31.5%,沉降值为38.5ml,面团稳定时间5.7min。
产量水平:2003-2005年所内产量鉴定试验,三年平均公顷产量5275.5公斤,较对照新克旱9号平均增产13.1%,2005年12点异地鉴定,平均公顷产量5457.45公斤,较对照新克旱9号平均增产15.0%。2006年开始参加省北部区域试验,平均公顷产量4132.5公斤,比对照新克旱9号平均增产6.3%。2007-2008年在北安局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产量为4549.22kg/hm2,比对照品种新克旱9号增产11.84%。2008-2009年参加国家春小麦东北晚熟组区域试验,平均公顷产量4902公斤,比对照克旱20号平均增产6.6%。2010年参加国家春小麦东北晚熟组生产试验,平均公顷产量4338公斤,比对照垦九10号平均增产3.4%。
栽培要点及适应区域:适应在黑龙江省的北部地区、内蒙古的东部地区及其相似生态条件下栽培,要求土壤肥力条件较好,在大面积生产中,N:P=1.2:1较为适合,配合适当比例的K、S肥,种植的密度以平均保苗在650万株/公顷为宜。